反社会性人格障碍
2023-10-08 09:16:04 来源: 自贡精神心理医院 咨询医生
一、定义和概述
所谓人格障碍,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,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。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,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,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,意识清晰。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、顽固的,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,甚至终身不能改变。
本教材持狭义的人格障碍概念,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,即过去称为病态人格的类型作为人格障碍代表疾病,其余的人格障碍基本上归入“性格缺陷“中作介绍。
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,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,属于心理障碍、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。因此,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,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,但是量刑较轻。既然是心理疾病,除了社会教育、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,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,以减轻症状。
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。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,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,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,并延续终身。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,通常出现在成年期,由于严重躯体疾病、脑器质性疾病、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。
二、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
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。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:
1.遗传。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,即血缘关系越近,发生率越高。有资料表明,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;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,脑电图很相似,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。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,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。
2.大脑发育不良。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,可能有过大脑损害。从病理心理学分析,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、很不成熟的特征,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。
3.家庭和社会环境。不少调查表明,童年的精神创伤、不和睦家庭关系、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。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,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,这已是公认的事实。
三、临床表现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(病态人格)的临床症状特点:
1.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,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。
2.严重人格障碍,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,不符合社会规范。
3.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,延续于整个成年期,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。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,矫正困难。
4.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,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,屡教屡犯,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。
5.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“自知之明“(医学上称为“无自知力“),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。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,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。
6.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,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。
7.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,无精神症状,主要以情感、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。
上一页:人格障碍在治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
下一页:关于恐惧症的分类有哪些
- 2023-10-08人格障碍在治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
- 2023-10-08反社会性人格障碍
- 2023-10-08有效治疗人格障碍疾病的办法
- 2023-10-08治疗人格障碍的方法有哪些
- 2023-10-08治疗人格障碍疾病的办法